来安县志卷六
安徽滁州来安县知县汜水刘廷槐重修
学校志
学宫建置 礼器 祭器 乐器 学额 学田 书院义学附
学宫建置[1]
儒学[2] 宋崇宁初,县令魏渊博建于县治东北隅[3]。相传即今开元观地。建炎中毁。元至元三十年,县尹徐荣重建[4]。至正七年,县尹蒋居仁重建。明洪武十四年始移建今地。案旧志谓明洪武时移建城内东南隅。所载元至正七年《重修儒学记》云[5]:旧有学[6],在县治之东南。“南”字盖“北”字之讹。永乐元年知县徐仕禄、成化八年知县赵礼、十六年主簿张铠[7],相继重修。嘉靖元年,知县孙谥增修构讲堂学舍。二十三年知县顾问、三十六年知县魏大用,俱加修葺[8]。隆庆三年,知县刘正亨重修,始建青云楼。万历十八年,知县郑元辅重新殿庑[9]。二十年,教谕史载道建尊经阁[10]。三十六年,教谕吴建节辟儒学、道义二门[11]。在文庙左右。崇祯年,知县袁翎重修。国朝康熙二十三年,知县乔嵩、教谕朱端倡众修。周蔚捐黄金二十两。四十二年,训导徐衮重葺[12]。乾隆初年修。贡生任瑞捐银五百两[13]。三十二年,知县韩梦周,五十八年,教谕许肇俊节次补修。嘉庆九年,知县钟希贤修泮池、棂星门[14]。十年,罚锾修大成坊[15]。二十三年,知县杨炘倡捐,前后通修。道光元年,详复雁塘公田,以资岁修。其规制:文庙规制已详《坛庙》。大成殿后为明伦堂[16],雍正八年,知县伍斯瑸、教谕金本仁、训导尹东序修。堂中刻“明伦堂”三字,正屏书“大学圣经”,东西壁嵌“忠孝廉节”四大字,并摹刻朱子书堂前两厢[17],左为日新斋,右为时习斋[18]。堂后为尊经阁,明为会馔堂[19],后易以楼,更今名。康熙四十四年,教谕方琪重葺。阁后为教谕宅,即阁下为堂。堂西为训导旧宅,自裁教谕后,训导历居正署,其宅遂圮[20]。迨复设教谕[21],康熙五十七年,知县张晋捐稻三百石建训导宅。道光八年改南书院。西耳坊西南为训导新宅。道光七年,知县刘廷槐以公所改置。儒学东为魁星阁[22],旧有阁在文庙前,嘉庆三年二月灾[23]。嘉庆八年,知县钟希贤倡捐移建今地。嘉庆十四年,郝贞女捐赀四百金蒇其事[24]。又东南为文星阁。道光二年,知县杨炘建,在小南门上。其旧有而今废者:青云楼、即今文星阁处。敬一亭、旧志:在明伦堂西。嘉靖十年,知县陆宗俊建,后废。四箴碑有[25]训导宅。乾隆五十八年,教谕许肇俊重建于崇圣祠前青云巷[26],今复废。射圃亭。《伍志》:知县陆宗俊建,今废为莱圃。《周志》:在学东。
文庙崇祀
至圣先师孔子,以四配、十二哲配享,以先贤公孙氏以下七十九人、先儒公羊氏以下六十九人从祀[27]。
四配坐次 东配:复圣颜子、述圣孔子。西配:宗圣曾子、亚圣孟子[28]。
十二哲坐次 东哲:先贤闵子、冉子、端木子、仲子、卜子、有子。西哲:先贤冉子、宰子、冉子、言子、颛孙子、朱子[29]。
两庑坐次 东庑:先贤公孙侨、林放、原宪、南宫适、商瞿、漆雕开、司马耕、梁鳣、冉孺、伯虔、冉季、漆雕徒父、漆雕哆、公西赤、任不齐、公良孺、公肩定、鄡单、罕父黑、荣旗、左人郢、郑国、原亢、廉洁、叔仲会、公西舆如、邽巽、陈亢、琴张、步叔乘、秦非、颜哙、颜何、县亶、牧皮、乐正克、万章、周敦颐、程颢、邵雍。先儒公羊高、伏胜、毛亨、孔安国、许慎、后苍、郑玄、范宁、陆贽、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谢良佐、罗从彦、李纲、张栻、陆九渊、陈淳、真德秀、何基、文天祥、赵复、金履祥、陈澔、方孝孺、薛瑄、胡居仁、罗钦顺、吕楠、刘宗周、孙奇逢、张履祥、陆陇其、张伯行。西庑:先贤蘧瑗、澹台灭明、宓不齐、公冶长、公晳哀、高柴、樊须、商泽、巫马施、颜辛、曹恤、公孙龙、秦商、颜高、壤驷赤、石作蜀、公夏首、后处、奚容蒧、颜祖、句井疆、秦祖、县成、公祖句兹、燕伋、乐欬、狄黑孔忠、公西蒧、颜之仆、施之常、申枨、左丘明、秦冉[30]、公明仪、公都子、公孙丑、张载、程颐。先儒谷梁赤、高堂生、董仲舒、刘德、毛苌、杜子春、诸葛亮、五通、韩愈、胡瑗、韩琦、杨时、游酢、尹焞、胡安国、李侗、吕祖谦、袁燮、黄干、辅广、蔡沈、魏了翁、王柏、陆秀夫、许衡、吴澄、许谦、曹端、陈献章、蔡清、王守仁、吕坤、黄道周、陆世仪、汤斌。
崇圣祠祀孔子五代 肇圣王木金父公,裕圣王祈父公,诒圣王防叔公,昌圣王伯夏公,启圣王叔梁公[31]。东配:先贤孔氏孟皮,颜氏无繇,孔氏鲤[32]。西配:先贤曾氏晳,孟孙氏激[33]。东庑:先儒周氏辅成,程氏垧,蔡氏元定[34]。西庑:先儒张氏迪,朱氏松[35]。
至圣先师位前礼器祭品 帛一白色,盛以篚、爵三、登一太羹、铏二和羹、簠二、簋二、笾十、豆十以上实俱详后、牛一、羊一、豕一以上俱载以俎、炉一、灯二烛、尊一酒[36]。
按《会典》“文庙陈设图”[37]:第一行,爵三。第二行,中登一,左右铏各一,俱平列。第三、四、五、六行,横四而纵俱八。第五、六行之中,横虚二纵各虚四,以帛奠[38]。第三、四行中,左簠二、实曰黍曰稷;右簋二、实曰稻曰梁;簠之左,笾二,曰形盐曰鰝鱼[39];簋之右,豆二,曰韭菹曰醓醢[40],俱自北而南;又,旁各两纵行,左曰枣曰栗曰榛曰菱,又左曰芡曰鹿脯曰白饼曰黑饼,凡八笾。合前二笾而十。右曰菁菹曰鹿醢曰芹菹曰兔醢;又右曰笋菹曰鱼醢曰脾析曰豚拍[41],凡八豆,合前二豆而十。俱自第三至第六行以次而南。以上共为一案。其次设俎,中牛一,左羊一、右豕一。其次香案,中炉一、左右灯各一,俱平列。尊一,另设东南隅,与配位尊连[42]。
四配位前礼器祭品 爵三、铏二和羹、簠二、簋二、笾八、豆八、羊一、豕一俱载以俎、炉一香、灯一烛、帛一白色,盛以篚。以上一案、尊前诸品,四配分案各设,尊则东西各共一[43]。
四配陈设:第三、四、五、六行横四纵六。三、四两行中置簠簋,五、六两行中纵横虚其四。左笾:形盐、鰝鱼、枣、栗,又左榛、菱、芡、鹿脯;右豆:韭菹、醓醢、菁菹、鹿醢,又右芹菹、兔醢、笋菹、鱼醢。自第三至第六行以次布焉[44]。帛另置于香案、炉、灯前。余如正位[45]。
十二哲位前礼器祭品 帛一白色,每位各一,东西各共篚、爵三、铏一和羹、簠一、簋一、笾四、豆四以上每位各一案,分设,实详后、羊一、豕一载以俎、炉一香、灯二烛、尊一以上东西各共设。
十二哲陈设,第三行之中,左簠黍,右簋稷,平列而虚其前。旁则左笾形盐、枣,又左栗、鹿脯;右豆、青菹、鹿醢,又右芹菹、兔醢。当第三第四行以次布焉,余如四配。
东西庑礼器祭品 爵每位各一、簠簋二位一案,每案各一、笾豆每案各四。以上分设、羊三、豕三俱载以俎、尊三以上东西各统设、爵三、炉一、灯二、帛一白色,盛以篚。以上东西各一案,统设。
两庑簠、簋、笾、豆之实及各陈设、行次俱同十二哲[46],惟另以爵三置香案献,则统用之也。
崇圣祠正位前礼器祭品 帛一白色,各盛以篚、爵三、铏二、簠二、簋二、笾八、豆八、羊一、豕一、炉一、灯二、尊一俱五位,分设,品实行次同正殿四配。
东西配礼器祭品 帛一白色,东西各共篚、爵三、铏一、簠一、簋一、笾四、豆一以上四位各分设、羊一、豕一、炉一、灯二、尊一以上东西各共设,品实行次同十二哲。
两庑礼器祭品 爵每位各一、簠、簋东二案,西一案,每案各一、笾、豆每案各四、羊一、豕一、尊一、爵三、炉一、灯二、帛一白色盛以篚。以上东西各共设,品实行次同正殿两庑。
乐器
编钟、镛、编磬、琴、瑟、排箫、洞箫、笛、箎、管、笙、埙、鼖鼓、楹鼓、足鼓、搏拊、相鼓、鼗、提鼓、柷、敔、拍板、钥、翟、麾、手版[47]。今无。
严钟铭《志稿》云:明成化年间主簿张铠、嘉靖年间训导吴毓嘉先后捐置孔庙礼器,计铜爵百只。国朝康熙年间,邑绅周蔚捐置礼器,计铜爵、铜云罍罇[48]、铜罇、铜簠簋、铜鼎、铜灯、铜盘,凡一百二十四件,盖亦蔚然可观矣。雍正三年,教谕汤德伟质押古铜礼器一百二十五件于六合当铺[49],逾期不得回赎。由是孔庙礼器遂残缺矣。
学额
县为小学,文童岁试、科试,俱额取附生十二名[50]。
武童岁试,额取武生八名,科试无[51]。
额定廪生二十名,以岁、科试取,列优等之增、附生充之,给廪膳[52]。
额定增生二十名,以岁、科试取,列优等之附生充之。
岁贡生,二年贡一名,以廪生在学年久者充之。逢覃恩之年,以应充之贡为恩贡,次贡充岁贡[53]。
拔贡生,每十二年由学政选拔一名赴京朝考录用[54]。
学田见前《田赋》
书院
连龙书院[55] 在学宫东。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冷起元建。后废。
景濂书院[56] 在南门外。万历四十六年知县周之冕建。明南京太仆寺署在滁州,时周汝登为少卿,倡明理学,士翕然宗之[57]。之冕因建书院,集诸生讲习其中。见《通志》。案周之冕万历四十三年始任县事,《通志》作“十六年”,应系脱误[58]。久废。按王可立诗院内有王文成公祠[59],今亦废。
建阳书院 县署后。乾隆十五年知县刘瓒建。先是顺治间知县汤九围创建社馆,捐置田六十七亩五分六厘,寻以经费不敷,暂归儒学[60]。乾隆十四年,奉文饬建书院,仍将社馆原田拨回,复倡邑绅捐助,监生叶常湛捐银三百两,庠生陈怀元捐银壹百两,余各捐助有差,共银一千五百余两[61]。构屋十四间,额曰“建阳书院”。增置田二十二亩有奇,后又陆续捐置田亩。详见前《田赋》。三十三年,知县韩梦周建朱子祠于内堂后。五十七年署知县蒋厚传重修朱子祠。道光元年,知县杨炘详请归复雁塘田,备文庙岁修外,余赀拨充膏火[62]。四年,知县符鸿以院田余赀重葺内堂。七年,知县刘廷槐酌定章程,按课给予膏火[63]。《书院规条》见前《义田》下。
南书院在明伦堂西。系训导旧署。道光七年,知县刘廷槐改建,现在兴工。
江青义学县南五十里相官集。乾隆三十四年春,知县韩梦周以邑人捐赈余项谋置书院于镇。庠生王景彪、陈国仁协捐置房屋一所,并置市房及当产钱一千二十千岁租充膳修费。后因当产赎回,经费乏人管理,嘉庆十八年,庠生陈钺、王杓呈请将原当价归并建阳书院,其斋舍、市房仍属原处。
古城义学县北八十里古城镇。嘉庆十八年昆山职监顾朝杰捐置,计瓦房十二间,耳楼一间,田种拾柒石五斗,共七十一丘[64]。庄房十四间。道光七年,知县刘廷槐谕古城士商二十人捐置当产、田种贰拾肆石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学宫:学校、孔庙的别称。
[2]儒学:元明清时于各府、州、县设立的学校。中有儒学教授、学正、教谕、训导等职。
[3]治:旧指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。隅:角落。
[4]县尹:元代每县置达鲁花赤一名,由蒙人担任,为正职;又置县尹一名,由汉人担任,为副职,共同管理县事。
[5]《重修儒学记》:作者佚名,全文载本志卷十三中。
[6]学:指学宫。
[7]主簿:知县副手,负责文书簿籍的官。
[8]葺:修补。
[9]重新:指翻盖一新。殿:殿堂。庑:堂周围的廊房、厢房。
[10]教谕:县学教官。职掌文庙祭祀、训诲所属生员。尊经阁:学宫、书院的藏书楼。
[11]辟:建造。
[12]训导:学官。以协助教授、学正、教谕教诲所属生员为职。
[13]贡生:经考选从地方官学贡入国子监肄业的生员。
[14]泮池:学宫前形如半月的水池。棂星门:庙学前的门坊本作灵星门,因其门形如窗棂,故改“灵”为“棂”。
[15]罚锾:赎罪纳金。因古时赎金以锾计,故后来称罚款为罚锾。
[16]大成殿:孔庙殿名。唐代称文宣王殿。宋代尊孔子为“大成至圣”,因以“大成”为孔庙殿名。明伦堂:学宫的讲堂。明伦:明瞭人伦。
[17]朱子: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尊称。
[18]日新斋:语出《大学》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时习斋:语出《论语·学而》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
[19]会馔堂:也叫会膳堂。学宫中集中用餐的地方。
[20]圮:坍塌。
[21]迨:等到。
[22]魁星阁:魁星,旧指主宰文运的神。故学宫多设有魁星楼或魁星阁。
[23]灾:指遭到了火灾。
[24]赀:同“资”。 蒇:完成,解决。把事情办好、办完叫蒇。
[25]有:雍正本作“存”。
[26]崇圣祠:祀孔子五代先人之祠。清雍正元年,由专祀孔子父叔梁纥的启圣祠改成。五代先人见下“文庙崇祀”部分。
[27]四配:又称四侑。指祭孔时附祀配享的四圣――颜渊、子思、曾参和孟轲。十二哲:祭孔时附祀配享的十二位先贤,其地位低于四配。唐时为十哲,清乾隆二十一年增加有若和朱熹。配享:以贤哲附祭于孔庙。先贤:指前代有才德的人。公孙氏:即公孙侨。先儒:指前传经的儒者。公羊氏:即公羊高。从祀:陪祭。
[28]颜子:即颜回(前521-前481),学子渊,一作颜渊。春秋末鲁国人,一生追随孔子。孔子:即子思(前483-前403),名伋,孔子孙,作《中庸》。曾子:即曾参,字子舆,孔子晚年得意门生。孟子:即孟轲(前372-前289),战国时邹人,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。
[29]闵子:即闵子骞。子,对人的尊称。冉子:即冉雍。端木子:即端木赐。仲子:即仲由(子路)。卜子:即卜商(子夏)。有子:即有若。冉子:即冉耕(伯牛)。宰子:即宰予(子我)。冉子:即冉求。言子:即言偃。颛孙子:即颛孙师(子张)。朱子:即朱熹。
[30]秦冉:当作“秦丹。”
[31]据有关专家研究,孔子家庭谱系如下:孔父嘉→木金父→睾夷(祈父)→防叔→伯夏→叔梁纥→兄孟皮(伯尼)、弟孔子(仲尼)。
[32]孔氏孟皮:孔子同父异母哥哥,叫伯尼。颜氏无繇:即颜路,颜回之父,孔子学生。孔氏鲤:孔子儿子,子思之父。
[33]曾氏晳:曾参之父。孟孙氏激:孟轲之父。
[34]周氏辅成:宋理学家周敦颐之父。程氏饷:宋理学家“二程”之父。蔡氏元定:宋理学家蔡沈之父。
[35]张氏迪:宋理学家张载之父。朱氏松:宋理学家朱熹之父。
[36]帛一:即“一帛”,下同。篚:礼器。竹质,长方形。有盖。祀孔时,以篚盛币帛,设于神位之左。爵:饮酒器,相当于后世的酒杯。园腹,三足。口部前有倾酒用的“流”,后有尾,旁有把手。登:盛放熟食的器具。太羹:指不调和五味(醯、醢、盐、梅、一种辛味的蔬菜)、不加蔬菜的纯肉汁,供饮用。太羹,也作“大羹”。 铏:盛羹汤之器。也叫:“铏鼎”。 和羹:五味调和、加进蔬菜的肉汁,用铏盛。簠:食器。用以盛黍、稷、稻、梁等。长方形,口外侈,四短足,有盖。簋:铭文作“毁”,相当于现代的大碗。所用同“簠”。园形,侈口,圆足,有盖。笾:食器。以盛果脯。竹质。豆:食器。起初用来盛黍稷,后用以盛肉酱、肉羹一类食物。浅如盘,下有把,圈足,有盖。木质。实:指祭器中所盛之物。豕:猪。俎:古代切熟肉用的小案子,祭祀时陈牛羊等祭品用。尊:盛酒之器。字或作“樽”,酒杯。
[37]《会典》: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。在清则有《大清会典》。
[38]奠:献,进献。
[39]形盐:即“印盐”。指制成某种形状(古人多以之为虎形)供祭祀时所用的盐。
[40]韭菹:腌制的韭菜。菹:腌菜。一说“韭菹”为韭菜酱。醓醢:带汁的肉酱。
[41]脾析:牛胃,也叫牛百叶。豚拍:即“豚膊”。小猪的前腿、前胛。
[42]配位:四配之位。
[43]各共一:各自共有一个。
[44]布:铺陈,陈设。
[45]正位:指孔子之位。
[46]行次:进献的顺序。
[47]编钟:乐器名。是编悬在木架上的铜钟。以木椎击之以出声成音。镛:一种大钟。为敲击乐器。编磬:乐器名。是编悬县在木架上的石磬和玉磬。以木椎击磬以出声成音。排箫:管乐器。以数管相连而成。元代始有此名。洞箫:管乐器。和排箫不同,是单管直吹。箎:管乐器。有底(指两头封死),横吹。管:吹奏乐器名,似笛。笙:簧管乐器。埙:原始的吹奏乐器。一般以陶制成。其形制,呈平底锐上,形如秤锤,亦有呈球形和椭圆形的。鼖鼓:也作“贲鼓”。一种大鼓。楹鼓:古乐器。也作“建鼓”、“应鼓”。鼓身圆而长,用一木柱直贯鼓身,以为支柱。搏拊:也叫“拊搏”。古乐器。明清时,形如建鼓而小,作乐时,挂在颈上,用手拍。建鼓拍一下,搏拊击两下,互相应和。鼗:字或作“革兆”。打击乐器。即长柄摇鼓,俗称拨浪鼓。柷:木制打击乐器。用以乐曲开始时击奏,以示乐之起始。敔:木制打击乐器。用以雅乐结束时击奏,以示乐曲的终结。又叫“榻”,形如伏虎。拍板:乐器名。用坚木数片,以绳串联,击节成音。钥:管乐器。或说似笛,或说为排箫的前身。翟:用作服饰或舞具的雉羽。麾:旌旗的一种,作指挥用。手版:即“手板”。与“笏”同类,以玉、象牙、竹木制成。
[48]云罍:饰有云纹的酒器。
[49]质押:抵押。
[50]文童:即文生童。明清时期对应生员(秀才)试的士人的通称。岁试:明清时各地方官学生员参加的考试。由各省学政巡回主持。成绩入第一、二等者,可以参加科试。科试:明清时期每届乡试前由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各学举行的考试。由在岁试中成绩入第一、二等者参加。额:指限制一定的数额。附生:即附学生。明清时期:府州县学生员名目之一。指在廪膳生、增广生额外增取的学生。因附于诸生之末,故名。后以初入学者为附学生。
[51]武童:即武生童。清代科举制度中应武科初试的人。
[52]廪生:即廪膳生。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生员名目之一。每人每月给廪米、鱼肉若干。廪膳生须由岁试、科试等第高者补充。增、附生:即增生和附生。增生:又叫增广生。府州县学生员名目之一。指于廪生额外扩充录取的生员,无廪膳待遇。廪膳:本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。此指官府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。
[53]岁贡生:明清贡生的一种。每年送府州县学生员食廪年深者一、二人贡诸京师,入国子监肄业,谓之岁贡。覃:深,大。恩贡:也叫恩贡生。明清两朝遇国家庆典或颁布登极诏书,即根据当年各省府州县学岁贡常额,加贡一次,以地方官学确定贡入国子监肄业的生员(即正贡)作恩贡,以次贡作岁贡。次贡:即陪贡。指清代地方官学预备贡入国子监肄业的生员。
[54]拔贡生:清制,每十二年(逢酉年)由学政于府州县学廪生中选拔文行优秀者,与督抚汇考核定,贡入京师,称为拔贡生。学政:学官名。清代设“提督学政”,简称学政,也称“督学使者”。由朝廷派往各省,按期至所属府、州主持考试童生或生员。凡学政不论本人官阶大小,任期内得与督抚并行。
[55]连龙书院:该书院为冷起元建,冷起元号“连龙”,故名。
[56]景濂书院:景,景仰。濂,宋代理学有“濂、洛、关、闽”四派,濂指周敦颐的“濂溪之学”。
[57]太仆寺:官署名。掌制造鞍辔,受给马匹。理学:亦称“道学”。宋明儒家哲学思想。宋儒治经多以阐释义理,兼谈性命为主,故有此称。理学的代表学说有周敦颐的濂学、邵雍的象数学,张载的关学、程颢程颐的洛学、司马光的朔学、朱熹的闽学、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及王守仁的阳明学等。天启本载:“同乡周海门先生,承濂洛之统,倡明新建良知之学,士翕然宗之。数语,对理解本志颇便。翕然:一致的样子。
[58]脱误:文字脱落而造成的错误。
[59]王文公:即王安石,北宋政治家、思想家。谥文公,故称王文公。
[60]社馆:即社学。指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。清制,每乡一所,以“文义通晓,行宜谨厚”者担任社学教官。寻:不久。
[61]监生:原指国子监肄业的学生。后不一定在监就学,而多系由纳捐取得这个资格。庠生:明清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。有差:指不等。
[62]膏火:指书院发给学生的津贴费用。
[63]课:考核。这里指考核、稽查的结果。
[64]丘:古代划分田地、区域的单位。《周礼》说:“九夫为井,四井为邑四邑为丘。”郑注:“方四里”。